【救疫情,非中國疫苗是最終武器,但還有更急的】
昨天台灣基進新聞部副主任陳子瑜 CHEN Tzu Yu 引用J.P. Morgan的研究報告,比較各國施打疫苗後狀況。一組是施打 #中國國藥疫苗(效價還高於科興),另一組是 #非中國疫苗(輝瑞、AZ、莫德納)。結果很有趣的,打「非中苗」的國家,例如荷、英、瑞、法、美、以,確診數穩定下降;但打「中苗」的國家,例如塞席爾、烏拉圭、巴林、智利、阿根廷……就算打到60~70%的群體免疫理論值,卻出現了確診飆漲的狀況。
這份報告除了顯示中國疫苗的問題以外,對於觀察台灣疫情未來發展趨勢也很有啟發。
我們要注意到,在幾個成功大規模施打疫苗的先進國家中,開始施打疫苗時的疫情(每百萬人確診數),都是台灣目前的「#20倍嚴重」以上,也就是以完全無法透過其他手段控制疫情。
其次,從至少有3%的人打一劑疫苗(台灣6/11約3.4%)到比較有效抑制疫情的40%,各國就算有充足疫苗,平均也要 #2到4個月(只有以色列小於2個月,英國2個月,美、加3個月,瑞、荷、義、法都要約4個月或更久),試想現在的疫情如果要到9月,甚至11月以後才能緩和,不要說在野黨罵死,國民也難以接受。
以台灣目前的疫情狀況,Rt已經低於1,且疫區侷限在雙北,做好疫調匡列+NPI,才能比疫苗更快的壓制疫情。
疫苗則是重要的最終武器,AZ/Moderna/Pfizer等外購疫苗是解封後回到正常生活的保證,而有國產能力,則是應對疫情捲土重來的第二道防線。
但如果要現在減緩疫情,減少死亡數,最重要的不是討疫苗,而是把熱區人流管制、熱點篩檢、確診者疫調和匡列做得更完全,將Rt壓到0.5以下,則可望在六月底結束這波大流行。若有些醫療資源或領導能力不足的縣市,則應像苗栗一樣 #要求指揮中心接管,才能更快控制疫情。
鼓吹「台灣人組團到中國打疫苗」當然會死得很難看,但只期待加速外購疫苗,卻沒有把控制疫情與施打疫苗的基本功做好,一樣會造成更多性命的損失!